4月7日,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,亚太股市集体沦陷,一片血雨腥风。隔夜,美国政府挥舞着“关税大棒”,威胁要对华商品加征关税,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市场的恐慌情绪。日经225指数盘中直接触发熔断机制,A股更是惨不忍睹,沪指跌幅高达7.34%,跌破3100点心理防线。整个市场仿佛被抽空了空气,窒息感弥漫开来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调整,而是一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金融地震。这场地震的震源在美国,但冲击波却无差别地袭击了全球每一个角落。
面对如此惨烈的市场表现,各路“专家”开始粉墨登场,试图安抚市场情绪。什么“保持理智,稳住心态”,什么“中国资产更具韧性,中期机会大于风险”,听起来都像是苍白无力的安慰。诚然,中国经济体量庞大,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。但关税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,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,进而传导到整个产业链。所谓的“韧性”,恐怕更多是官方宣传的需要,一种为了稳定社会情绪而刻意营造的假象。
在市场一片绝望之际,“国家队”再次出手了。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,宣布已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(ETF),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增持,以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。这一举动看似提振了市场信心,但仔细分析,却让人感到一丝不安。国家队入场救市,固然能够在短期内稳定市场情绪,但这种行政干预真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吗?要知道,市场下跌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。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善,仅仅依靠国家队的力量强行拉抬股价,最终只会导致市场更加扭曲,甚至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。这种做法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市场暴跌之后,总有人试图在废墟中寻找机会。一些机构开始鼓吹“危中寻机”,将目光投向了国防军工板块。理由是,关税风险升级会加剧地缘政治紧张,从而刺激军工需求。这种逻辑看似合理,实则充满了投机主义的味道。地缘政治紧张与军工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,但这种关联性并非必然。更何况,军工板块的业绩往往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,而非纯粹的市场供需关系。将军工板块视为避风港,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。
历史数据显示,在2018年关税战期间,国防军工板块确实展现出一定的“抗跌”属性。但这种“抗跌”是真实需求的体现,还是政策炒作的结果?恐怕后者占据了更大的比重。军工板块的特殊性在于,它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,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。在市场动荡时期,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政策来支持军工企业,从而稳定市场情绪。但这种政策性利好并不能改变军工板块的内在风险。军工企业的业绩增长往往受到订单周期的影响,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。
在机构的鼓吹下,国防军工ETF(512810)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标的。这个ETF汇聚了国防军工行业的龙头公司,涵盖了“深海科技+军用AI+低空经济+商业航天+大飞机”等热门概念。然而,这些光鲜亮丽的概念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,很可能只是资本市场上的炒作噱头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国防军工ETF(512810)同时是融资融券标的,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杠杆来放大收益,同时也放大了风险。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,加杠杆投资军工ETF,无异于火中取栗,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。
文章的结尾,总免不了俗套的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。什么“请投资者认真阅读融资融券相关业务规则、业务合同及风险揭示书”,什么“基金投资有风险,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”,听起来就像是念经一样,毫无诚意。这些免责声明,不过是机构为了规避责任而采取的惯用伎俩。它们试图将所有的投资风险都推给投资者,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。然而,投资者真的能够完全理解这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吗?机构在销售这些产品时,是否充分披露了风险?恐怕答案是否定的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,普通投资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,很容易被机构忽悠,最终成为资本市场的牺牲品。因此,对于投资者来说,与其相信那些虚伪的风险提示,不如擦亮眼睛,保持警惕,对那些鼓吹“危中寻机”的机构保持距离。毕竟,在这个充满欺骗和陷阱的市场里,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才是最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