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9日凌晨一点半,北京亦庄那场所谓的“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”,说实话,我个人对此充满疑虑。近20支队伍?不同型号、技术和尺寸?真的在挑战技术极限,还是仅仅在作秀?我甚至怀疑,在深夜举办这种活动,是不是为了掩盖一些技术上的不足,避免被大众过于清晰地看到那些笨拙的步伐和摇晃的躯体。这更像是一场资本推动下的科技展示,一场为了吸引眼球而精心策划的“行为艺术”。
上海证券的报告,把人形机器人产业描述成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景象。但这种过于乐观的论调,总让我觉得背后隐藏着某种利益驱动。华为、比亚迪、小米、广汽、蚂蚁… 这些巨头纷纷入局,看似热闹非凡,但仔细想想,有多少是真正为了推动技术进步,又有多少是为了蹭热点、炒概念,在资本市场分一杯羹?
与其说是“百花齐放”,不如说是资本的狂欢。每一家企业都想成为这个新兴领域的领头羊,但最终能留下来的,恐怕只有少数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玩家。那些跟风的企业,很可能最终沦为炮灰,为这场资本游戏买单。
报告中提到,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是“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”。这个说法我持保留态度。诚然,人形机器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优势,例如重复性高、危险性高的工作。但要真正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,还需要解决成本、效率、可靠性等诸多问题。目前的技术水平,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而那些被建议关注的“受益的国内零部件厂商”,真的能从中获益吗?我不禁要问,有多少厂商是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,有多少只是在组装进口零部件?如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所谓的“受益”也只是昙花一现。在这个产业链中,真正受益的,恐怕还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巨头。
DeepSeek的通用机器人大模型,确实让人眼前一亮。理论上,它能赋予人形机器人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,使其在复杂环境中更好地完成任务。但这是否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迎来突破性进展?我对此表示怀疑。
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,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。大模型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,往往会出现“幻觉”,生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。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,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。更何况,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的数据和算力,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。所以,与其说是技术突破的曙光,不如说是商业炒作的阴影。
双林股份自主研发的反向行星滚柱丝杠产品,号称具有“高负载、高精度、长寿命”的核心优势。这听起来很诱人,但实际效果如何,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。人形机器人对零部件的要求极高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可能影响整个机器人的性能。双林股份的产品是否真的能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,还有待观察。
更何况,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除了国内厂商,还有大量国外巨头也在争夺市场份额。双林股份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,还需要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。对于这家公司来说,这既是机遇,也是巨大的挑战。
富林精工与智元机器人等合作方签署《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》,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。这种合作模式,看似能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,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。但我认为,这更像是一场豪赌。
人形机器人研发投入巨大,风险极高。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,也未必能保证成功。富林精工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,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这项投资?我对此表示担忧。一旦项目失败,富林精工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,甚至可能破产倒闭。所以,对于这家公司来说,与智元机器人等合作,无疑是一场豪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