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

深交所信心秀:新质生产力能否稳住外资?

author 2025-05-21 2人围观 ,发现0个评论 A股股票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经济

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:一场精心策划的信心秀?

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,主题定为“新质生产力:投资中国新机遇——开放创新的深圳市场”。这与其说是一场投资者大会,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信心秀。在全球经济下行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,中国亟需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信号,稳住外资,提振市场信心。选择深圳作为举办地,无疑是看中了其改革开放前沿的地位和创新活力,希望借此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。然而,这种精心包装的“机遇”,是否能真正打动那些在商海沉浮多年的老狐狸们,恐怕还要打个问号。

官方辞藻下的真实意图:信心比黄金更重要?

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的致辞,充满了官方色彩的辞藻,诸如“新质生产力”、“高质量发展”、“制度型开放”等等,试图构建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中国资本市场。然而,这些美好的愿景,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,才是投资者真正关心的问题。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,信心显得尤为重要。信心,不仅能稳定市场预期,更能吸引外资流入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因此,这场大会的真实意图,或许并非仅仅是展示“新机遇”,更是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,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。但问题是,信心这东西,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建立起来的。

中长期资金入市:是良性循环还是饮鸩止渴?

李明在致辞中提到,今年以来,社保、保险、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,并将其解读为“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与股市稳中有涨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”。这种解读,未免有些过于乐观。诚然,中长期资金的入市,有助于稳定市场,改善投资者结构。但如果A股市场本身缺乏投资价值,仅仅依靠政策引导和资金推动,这种“良性循环”又能持续多久?更何况,社保、保险、年金等资金,肩负着保障民生的重任,如果盲目入市,在高位接盘,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民众的利益。因此,对于中长期资金入市,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,也要保持警惕,防止其成为“饮鸩止渴”的手段。

李明的“定心丸”:确定性从何而来?

李明在讲话中多次强调“确定性”,试图以此来吸引外资,提振市场信心。他认为,投资中国意味着更高的确定性,这种确定性来自于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和稳定的政策预期。然而,仔细分析这些“确定性”的来源,却发现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,甚至隐藏着风险。这种空洞的“定心丸”,真的能让投资者安心吗?

经济基本面稳健?别忘了房地产的雷还在响!

李明将“稳健的经济基本面”作为中国投资的“确定性”来源之一。诚然,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、齐备的基础设施和超大的市场规模。但是,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,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。多年来,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,但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和泡沫。一旦房地产市场崩盘,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,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谓的“稳健的经济基本面”,还能提供足够的确定性吗?

政策预期稳定?政策“朝令夕改”还少吗?

李明还强调“稳定的政策预期”是中国投资的“确定性”来源。然而,在中国,政策的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测的。一个政策的出台,可能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评估,就匆匆上马;而一个政策的取消,也可能没有任何预兆,就突然宣布。这种“朝令夕改”的现象,在过去屡见不鲜,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。投资者在制定投资决策时,往往需要考虑政策风险,而这种风险在中国是不可忽视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谓的“稳定的政策预期”,又能提供多少确定性呢?

汇金的“平准基金”:是定海神针还是扬汤止沸?

李明特别提到了中央汇金公司在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,将其类比为“平准基金”。他认为,汇金的入市,能够增强市场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和能力。但是,汇金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,不可能无限量地买入股票。而且,汇金的入市,往往是在市场已经出现大幅下跌之后,只能起到“扬汤止沸”的作用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市场本身缺乏投资价值,仅仅依靠汇金的资金推动,只会制造出虚假的繁荣,最终难逃崩盘的命运。因此,对于汇金的“平准基金”作用,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,也要保持理性,防止过度依赖。

上市公司:价值源泉还是泡沫温床?

李明将A股上市公司群体誉为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”,并强调其“充满活力”,是“投资中国的价值源泉”。这种说法,充满了溢美之词,却掩盖了A股上市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。A股上市公司,真的是价值洼地,还是泡沫温床?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。

科技成色提升?别光看占比,有多少是真创新?

李明提到,2024年以来新上市的公司中,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成,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超过4成。这些数据,看似光鲜亮丽,但却隐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:有多少是真创新?不可否认,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很多所谓的“高新技术企业”,实际上只是在进行简单的模仿和组装,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。更有甚者,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政策优惠和市场关注,不惜弄虚作假,虚报研发投入,夸大技术成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仅仅依靠占比数据,并不能真实反映A股上市公司的科技成色。

回报投资者?分红回购的钱从哪里来?可持续吗?

李明还强调,2024年A股上市公司共实施分红2.4万亿元、回购股份1476亿元,均创历史新高。他认为,这反映了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回报投资者。但是,我们不禁要问:分红回购的钱从哪里来?一种可能是,来自于公司自身的盈利。但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,或者盈利质量不高,那么分红回购的钱,很可能来自于借贷或者变卖资产。另一种可能是,来自于政府补贴或者税收优惠。但这种方式,并不能提高公司的长期竞争力,反而会助长其依赖性。因此,对于上市公司的分红回购行为,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,也要关注其可持续性,防止其成为一种短期行为。

估值低位?低估值背后难道没有原因?

李明认为,目前A股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,沪深300市盈率12.6,明显低于境外市场主要指数,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。但是,低估值并不意味着投资价值。一个股票或者一个市场的估值,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,包括盈利能力、成长性、风险水平、投资者情绪等等。如果一个市场或者一个股票长期处于低估值状态,那么很可能意味着其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问题。例如,盈利能力下降、成长性受阻、风险水平上升、投资者情绪低迷等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仅仅因为估值低就盲目入市,很可能会掉入价值陷阱。

制度型开放:画饼充饥还是真心实意?

李明在讲话中多次强调“制度型开放”,并将其视为“为投资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”的关键。他列举了一系列开放举措,如拓展跨境互联互通、取消外资股比限制、扩大外资可参与交易的期货和期权品种范围等等。然而,这些举措,真的能够为外资提供一个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吗?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,沦为“画饼充饥”的空头支票?

开放的决心?外资真的“愿意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得好”?

李明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,强调“中国过去是、现在是、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、安全、有为的投资目的地”,并希望全球投资者与中国“共同打造各类资金‘愿意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得好’的市场生态”。然而,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乐观。近年来,受到地缘政治风险、贸易摩擦、疫情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,或者减少在华投资。即使是那些仍然留在中国的企业,也面临着诸多挑战,如市场竞争激烈、劳动力成本上升、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真的能够为外资提供一个“愿意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得好”的市场生态吗?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
制度的透明度?规则不明确,谁敢轻易入局?

李明强调要“着力增强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”,并“完善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机制”。然而,在中国,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。一方面,法律法规不够完善,存在着模糊不清、解释空间大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政策执行不够一致,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、选择性执法的问题。此外,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也不够畅通,外资企业往往难以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,也难以表达自身的诉求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制度不够透明,规则不够明确,谁又敢轻易入局呢?

跨境监管合作?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在哪里?

李明提出要“着力增强双边和多边跨境监管合作”,并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”。然而,在跨境监管合作方面,中国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中国的监管体系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,导致跨境监管合作的难度增加。另一方面,中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仍然较弱,难以充分维护自身的利益。此外,中美之间的监管合作也面临着政治上的障碍,使得双方难以达成共识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如何在跨境监管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
请发表您的评论
不容错过
Powered By tibugao.com